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米奇斯瓦夫·魏因贝格 Weinberg, Mieczyslaw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14 03: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汉城 于 2025-4-14 07:30 编辑

magnet:?xt=urn:btih:5E9234937BAFB7316B29D239F5D67D591C3C4E50

Mieczysław Weinberg(1919-1996)

‌生平与背景‌
波兰裔苏联作曲家,生于华沙犹太家庭,父亲为犹太剧院音乐家‌4。1939年因纳粹入侵波兰逃亡苏联,家人死于大屠杀,此经历深刻影响其创作主题‌。
在苏联期间,先于明斯克学习作曲,后因战乱辗转至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1943年因肖斯塔科维奇赏识迁居莫斯科,成为其密友及艺术伙伴‌。
‌创作与风格‌
‌作品数量庞大‌:涵盖22部交响曲、17部弦乐四重奏、歌剧、协奏曲等,融合犹太民间音乐、斯拉夫传统与20世纪现代主义‌。
‌情感深度‌:代表作《第二十一交响曲“Kaddish”》(1991)以犹太悼文为副标题,纪念华沙犹太区受难者,全曲充满悲怆与抗争‌3;《大提琴协奏曲》与《第二十交响曲》则以戏剧性结构和弦乐张力著称‌。
‌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关系‌:早期作品受其影响,但逐渐发展出独特风格,肖氏曾称其为“当今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
‌历史地位与评价‌
被视作苏联第三大作曲家,仅次于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
21世纪后国际关注度提升,其作品因“通透、轻盈且个性丰满”的弦乐处理与历史反思主题获重新评价‌。
部分评论认为其创作虽未完全摆脱肖氏阴影,但“情感强度与技巧创新”使其独树一帜‌。
‌代表录音与专辑‌
‌室内交响曲与钢琴五重奏‌(ECM,2017):由Mirga Gražinytė-Tyla指挥,展现其晚期室内乐的复杂织体与抒情性‌。
‌管弦乐作品集‌(BIS,2012):收录《大提琴协奏曲》等,以北欧乐团演绎凸显冷峻与激情并存的特质‌。
‌争议与挑战‌
姓名拼写混乱:波兰名“Mieczysław Wajnberg”与俄语名“Moisey Vainberg”并存,导致学术文献与唱片标注不统一‌。
部分作品因苏联审查制度长期未公演,如歌剧《乘客》直至2010年才首演‌。
注:以上内容综合权威传记、乐评及唱片资料,时间线覆盖至其逝世后作品复兴阶段。





2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03: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汉城 于 2025-4-14 18:15 编辑

magnet:?xt=urn:btih:B2549BADC1DF79024AD079FCBE30D47CABBEFBF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5-4-14 09: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5-4-14 10: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南阳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18: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汉城 发表于 2025-4-14 03:32
magnet:?xt=urn:btih:B2549BADC1DF79024AD079FCBE30D47CABBEFBF5

s/1rhUy4QrFFYrD0VOCSk4fFw?pwd=u4n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4-15 1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河东区
此人总体来说风格比晚期的肖斯塔科维奇再前进一点,但没有到施尼特凯那种程度。在他那个年代他这种风格属于相对比较保守的,比他再保守的可能就是赫连尼科夫了。

在以前的论文里,针对他这个风格有一个术语叫“折衷主义”,不过现在好像已经不太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16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