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381
发表于 2025-4-9 17: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四个版本,一步一步来。以Bruckner-S4'Romantic'-Jochum+SDK on EMI 为例:

先看另一幢楼二层发的EMI1987混音1990发行全集中的第四合成整轨后的频谱。看最后,第四乐章后半部分抓轨时出了问题,数据几乎缺失。
80年代首次数字混音大都这样,音频20KHZ后数据急剧稀疏,就像一刀切一样。



再来看楼主1324层的布四,第四乐章后半部分有数据。整个长相和87混音版类似,局部有区别。


从FLAC音轨号分析,像是某个平台推出的布交全集中的第四。这个版本是在87混音版文件的基础上,推出前为了调整音色对数据又进行了处理。和90年全集CD抓轨版频谱相比,高频处数据明显有调整。



90年代末EMI采用自己的art技术混音,于2000年发行的全集中的第四:
和80年代相比,音频20Khz以上明显向上延申了。音质理论上比80年代首版完善,但音色由于混音师有区别,肯定存在差异的,要看个人喜好了。


最后看下俄网那套标记的87年混音1990发行全集中的第四,和90年代末art混音2000发行的一致,证明俄网那套配图错了。(115下载内嵌图片又是Brillia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2
发表于 2025-4-11 1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7 08:55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 - 多版本鉴赏之六

Thieleman和VPO的布4,2022年录音,24-96,Gramphone乐评附内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Bruckner- Symphony No. 4 WAB 104 (E...
链接:https://***.com/s/1M74qGS3wHFHIJ-CZNT6QYA?pwd=tvt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2 0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4-12 07:32 编辑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 - 多版本鉴赏之七


Weitblick唱片公司出版由赫尔伯特·克格尔&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现场版3-5号录于70年代(1978、1971、1977),市面难找,可见并不流行,但演奏颇佳,这3张出自他的布交3-9套装,7CD。
这版现场布3绝对能在最佳演奏版中占一席之地,演奏的从容刚正,气度非凡,强烈的音响刺激性很有阿本德罗特的风格,演奏之“正确”出乎意料,对声部平衡性的掌握老道而稔熟,既不失喧嚣呐喊与强烈的气势,又具有美丽的抒情性,速度与节奏都带有德正统的规则特点,而起势时迅疾骤变的渐强过程足以令人满意,比如听感颇佳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温暖的弦乐、朗润的木管都具有一流品相,这家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是赫尔曼·阿本德罗特一手带出来的亲兵乐团,1956年由克格尔接手,这套布交,以温暖的音色、警觉敏锐的应力和丰富的变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差于同城马苏尔棒下著名的莱比锡布店大厦乐团,克格尔只所以能和马苏尔、桑德林并称为冬德三杰,就在于他接手该乐团之后极优异的表现,布交就是其中的大硕果,听听他斩钉截铁又清沥逼人的谐谑乐章,节奏与音色变化都达到顶级水平,整部作品,演奏的宏伟而生动。

布4录于1971,第一乐章圆号吹奏笨拙,音准不佳,齐奏铺开后的气势如虹,声部层次清晰,和声干练,速度与节奏准确无误,推进的压迫力和音响的刺激性够强大,而演奏的方向感相当明确,合奏声音清澈,弹性甚佳,表明着克格尔对作品清晰熟稔的掌控力。
第二乐章的质朴气息在恰当速度之下稳步推进,情绪悲而不哀,而起到压抑作用、引而不发的内在情感表达好极了,气质斐然的中提琴其引领作用被演奏员勾勒的很鲜明,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杰出的抒情性,它同时表现出克格尔不俗的指挥艺术,尾声的齐奏集中而强大,谐谑曲演奏同样引人入胜,犀利的突击性、闪电般精准奇异的木管与如洪波巨流的合奏交织在一起,给听觉感官以强烈的刺激。
超赞的末乐章主题呈示部分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给人以真正世界末日感,克格尔对从降b小调开始如暗无天日般“黑暗性”的音响铺垫与降e大调的确立形成都是顶级的,他以独到的措辞方式将作品的题旨合盘托出,再听听他如何以启示般的“英雄主题”引领整个乐章的,固执而不偏见,坚定同时从容,强大的压迫性音响尤能映照着他的内心,八面玲珑的人演奏不出这样震聋发聩的如凤凰涅槃的巨人音乐。

布5录于1977,同样是现场版,演奏之激烈与喧嚣是罕见的,而速度与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紧迫感和张力表明这是一版与众不同的布5,它不同到尤如“回炉重造”,不再以宗教性做为诠释的第一要素——即在宗教性中加进去强大的“世俗性”因素,使之与作品的宗教本性分庭抗礼,第一乐章频繁的速度变化与强度变化不是布鲁克纳的方式,布鲁克纳最终的寄托是巍峨壮观大教堂的圆弧顶,因而他不会主张在题旨性的第一四乐章里容纳过于频繁与激烈的“变化”,,但若换一个角度看,克格尔的第一乐章虽有“推倒重来”之效果仍具有自洽的说服力,这固然与他的信仰有关联,但也在音乐艺术上让我们看到一版标新立异的布5。
激烈的第二乐章仍是克格尔式的,“世俗”的阐述性让这个乐章具有一种难言的“波动感”,这样激烈的“波动感”即使是对布5相当有经验的听家,有时也会感觉不知所措,它与我们熟知的诠释与措辞方式几乎是“背离”的,这样咆啸的压迫感与节奏方式独此一家,我听与之如出一辙的谐谑曲已经见怪不怪了,其炸烈程度和透出的“战斗性”意志与作品初衷相距甚远,连兰德勒舞曲都透着可怕的“狰狞”,我能理解这样的布5,这显然是在一个偏邪客观环境之下派生出的“怪物”,布5绝不等同于布3.4,把诠释布3.4的“压迫感”用在这里是南辕北辙的,好在末乐章有一个还算正常点的大赋格,演奏的如何、包括技术指标已经无关紧要了,只要它能正常“落地”。


德西南巴登巴登广交乐团与老帅迈克尔·吉伦的布交3.4.5同样令我惊撼,这是一位速度上毫不拖曳的指挥家,节奏上强调推进的起伏与气势,但布3的第一乐章呈示部我以为略显草率浮噪,稳定性不够,动态的强度也不很充足,再加上时值与呼吸感有些急促,有失布鲁克纳应有气息,展开部之后渐入佳境,重拍与动态和弦若风云骤起,演奏直率坦荡,很见波涛汹涌,尤其在管弦的齐奏上颇有威力,尽管我仍觉“浮噪”,气势毫不输分。
浓墨重彩的第二乐章线条粗犷,情感赤热,措辞真挚,但结构有些“臃肿”,吉伦在交响语言的组织上也略嫌“夸张”。
稿本上使用了诺瓦克编纂的1877第二稿,而非通用的第三稿,它显然比1873初稿要简洁的多,但第三乐章后半段的结尾是完全新颖的,包括末乐章也有我们并不“熟悉”的一些音乐素材(还未被第三稿删掉),当然,也有一些庄重恢宏的音乐还未组织进来,因而,这个新颖的末乐章听听无妨,有一定参考价值。

录于1994的布4时用了1874原始稿,这意味着此版属于“少数派”,据我所知,使用1874稿的还有英巴尔、长野健、西蒙娜·扬和丁特纳,就我个人来讲,我并不抵触第一二四乐章,但原始稿的第三谐谑乐章与现在我们熟知的“狩猎谐谑曲”相距甚远。
尽管尚不能完全熟悉第一四乐章新颖的音乐素材与奇特的和声构建,但对我个人来说它也并未“离题千里”,而这就是布鲁克纳最初写成的第4号初稿,由此我们也会明白百年多来、为啥后两个改编稿得到更多指挥家的青睐,而1874稿极少有人问津——因为相对1874稿后两稿本要“正确”的多,在后两个稿本蔚然成风之时,1874稿更多是具有参考价值,既使时有指挥家“尝鲜”,它也从未形成主流。
这三个稿本,主要的差别显而易见——后两稿围绕调中心所展开的音乐素材更为坚定,也更为明确,换句话说:它基本做到了始终有调性,因而音乐就更为鲜明,音乐素材与中心调的关联更为紧密,而绝少有游移之处,因而相对听起来就更为“动听”。
此稿本尽管比英巴尔版还难与接受,但吉伦&德巴登巴登广交乐团的演奏是精彩的,尤其在层次之清晰、和声之均衡、起伏之瞬态响应上给我好印象,演奏的“连续性”与衔接也出色,你听不到“生涩”或免强之处,对我们来讲:音乐素材生疏但演奏熟稔,凝神静望的第二乐章多数听家能听出味道来,中提琴的主题旋律变化并不很大,虽然不那么“悲哀”,但主题的“原型”基本无二,第三乐章则无须讲——“全新”的一个乐章,除了节奏类型,它几乎完全是生疏的。

布5录于1989年11-12月,选用的是诺瓦克编纂相对简洁的1877稿,熟知布5的听家都会清楚:如何处理第一乐章引子和主题速度对演奏走向起到重大的决定作用,这一点,吉伦无疑是成功的——宽缓的速度与厚重的和弦组合成令心灵震颤的巨岩般高潮,一流的铜管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这样够精彩的呈示部为整个演奏、特别是为第四乐章“定了调子”,弦乐组音色略显“襟持”,但无伤大雅,演奏始终是自如流畅的,在宽敞的路上以雄阔稳健的和声进行,它在动态上强大的建筑感与硬度都是恰当的,同时又不乏前冲力。
第二乐章是我听过的很满意的演奏之一,双簧管音压响度给的极恰当,演奏精致而细腻,弦乐在c大调上温暖的对比性的第二主题亦好,它的呼吸感同样恰当,这样,它走向的庄严之途就顺理成章了,在后面的展开中,无论弦乐还是木管演奏都是“优级”,都有动人之处。
第三乐章又一次让我们领略了吉伦过人的速度与敏锐的节奏把握,他把这个具有浓郁奥地方色彩的美妙乐章演奏的饶有兴趣,瞬态与层次均佳,但这样的速度,我也为他的末乐章担心。
末乐章无须多言,前面所有的“预演”都为这章大赋格做足了准备,若听惯了切利比达克版,会感觉“齿轮”的转动似乎有些快,但吉伦对齿轮的调速有他自己的时钟,走向终点的步伐总体看基本是恰当的,此外,定音鼓的警示作用软了一些,还有一些“经过句”演奏略显轻盈的小瑕疵,但他的“结局”与第一乐章强大呈示部的比例尚能形成等式关系,因而不会令人失望。


克格尔链接: https://.com/s/1BaHOQLEs0NiDlnEaThZNhQ?pwd=3xhe 提取码: 3xhe
吉伦链接: https://.com/s/1A-CdqVrXVlgbnXoWtW_cow?pwd=h356 提取码: h3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4
发表于 2025-4-13 1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5
发表于 2025-4-15 13: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莫扎特钢协、、、想起当年买碟时两个小故事:
逛唱片店看到两张奥曼迪的CD,塑料外封套上多了一张企鹅图像的贴纸,写着企鹅推荐等英文。难道这是传说中的企鹅三星带花?一张是布四、另一张博伊伦,那时也许便宜,勇敢地两张都买下了。之后有了些企鹅榜单查看,布兰之歌是带花(最后还是四星带花),布四那张没有看到有带花的信息(也许只三星 没去证实)。
科瓦切维奇:贝五带花,看到了PHILIPS的廉价版,同时看到同一廉价系列中他的莫扎特21&25。21喜欢听,25另一套中正好缺,索性两张都买了。之后证实。不仅贝五带花,莫这张21&25也带花。这次让我蒙对了

近几年,在网上发现了PHILIPS这张封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1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名家名盘之3:傅聪篇之三:《莫扎特第9&12号钢琴协奏曲》
唱片:IMP  CD编号不详,波兰室内乐团协奏,1968年首版,1987年再版

评介:莫扎特第9号K271“叶奈梅协奏曲”作于1777年,时年21岁,属早期作品,但作品本身具有非凡的中晚期风度,严谨充实的内在表情与他许多早期作品迥异,是莫扎特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
傅聪演奏的第一乐章偏倚于表现莫扎特隽秀的诗情画意与天真无邪的青春气息,因而在走键流利的大框架下,强调触键的弹性与音粒感,只是我感觉某些音阶触键略嫌夸张,你可以说他有些特立独行,包括第二乐章,若从严谨的角度看,装饰音运用稍显有点过,但走键却颇显可爱,温柔与姿肆兼备,有骨感有劲道又和气,很表现出了宁静舒缓的意境与深沉忧暗的情绪,傅聪特别注重以轻重不同的力度和音与音之间不同尺度去抒发内心的起伏与情绪的微妙变化,尽管还是有些深意不足,也少了些类似阿什肯那奇那样的贵气。

引人入胜的第12号K414是莫扎特乐思如泉喷涌的范例之一,乐队配器很简单,但令人愉快的主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波兰室内乐团的演奏兴奋而优雅,弦乐组的密度与节奏都合我的口胃,而傅聪不温不燥的第一乐章颇有大家气质,隐去个性,忠实于乐谱,对演奏莫扎特早期作品是第一优选,这时候若像第9号K 271那样去彰显个性风格效果未必好,有了中规中矩的第一乐章铺垫,傅聪在第二乐章开始展演个性,声调饱满,突出歌唱性的抒情,蕴意很足。

这是一张不错的莫扎特,波兰室内乐团突出弦乐组作用的机敏灵巧的协奏与傅聪恰到好处的钢琴很好的融合,我尤为喜欢第12号K414的演奏,傅聪以鲜明的钢琴线条展示了他作为演奏莫扎特一流钢琴家的风采。


链接: https://.com/s/1YTDWsu-oQrukPtj5AkEbXA?pwd=9wfm 提取码: 9wf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7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17: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MusicAV 发表于 2025-4-15 13:45
布鲁克纳交响曲、莫扎特钢协、、、想起当年买碟时两个小故事:
逛唱片店看到两张奥曼迪的CD,塑料外封套上 ...

科瓦的莫21.25是名演,他的贝钢协钢奏全集我都留有不错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8
发表于 2025-4-15 18: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15 17:04
科瓦的莫21.25是名演,他的贝钢协钢奏全集我都留有不错印象。

他和阿姐生的女儿在为她老妈拍的传记片里说,她老爸平生的2大爱好就是美女和贝多芬音乐。他有两版皇帝协奏曲是三星带❀,一版和Davis,一版是他自弹自指澳洲室内乐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9
发表于 2025-4-15 18: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MusicAV 发表于 2025-4-15 13:45
布鲁克纳交响曲、莫扎特钢协、、、想起当年买碟时两个小故事:
逛唱片店看到两张奥曼迪的CD,塑料外封套上 ...

这个封面的碰到过几张,看来是唱片公司想借带花多卖些。我想对实体碟收藏的有意义,对我收电子文档的意义不大,因为是同一个混音。如果觉得带花封面好看,下一个就是了

BTW,前不久我在这里上的Sinopoli的一张布5就是带花封面,是不是移花接木的我就不知了,反正以前下下来就是那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0
发表于 2025-4-15 2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1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0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八 - 万德(一)


君特·万德(1912-2002)指挥生涯很晚才碰布交,而一碰就一发不可收,自1974首录布5便与布交结缘,分别与WDR、NDR、慕尼黑爱乐、柏林爱乐等多版录制布交,但录制了全集只有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WDR)1974-1981年的这一套,上传的这套布3-5即出自全集版(RCA Victor)。
在从70年代才开始的布鲁克纳之旅中,万德对布交的视角与众不同,他的一句话道破心机“我努力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而不是所谓宗教音乐作曲家”,也就是说,他诠释的布交,并不把宗教性做为诠释的基点,或并不刻意于揭示它的宗教属性,而努力将其回归于音乐性的、交响性的布鲁克纳,这是很让人侧目的一点,我欣赏他对布交完全尊循于“乐谱”的指挥理念。

在这套全集中,布5录于最早的1974年,且应是时62岁的君特·万德平生第一次录制布鲁克纳,我对这版演奏并无大的疑义,它的重量感与质地的硬度都令我满意,音符时值的延迟特性与气息也都接近布鲁克纳,演奏步伐很是扎实,给我以脚踏实地的稳重感,而音响之清澈与速度之“正确”、再衬以有节度的激情、更是让演奏陡然上了层次,听过这版布5我才明白他的那句名言的真正含义——不刻意于塑造布交的宗教属性,“不刻意”才是灵魂主笔,他着重在忠实地还原谱面信息上下功夫,让本就附着于原谱的所有“内容(包括宗教属性)”随着演奏自然而然的披露出来,不偏不倚的第一乐章就是明证,我所说的不偏不倚,首先是对速度与节奏的强弱处理,其次是情感表达,的确是由不刻意间油然而发,呼吸感上,既没有排斥“布鲁克纳休止”,又自如流畅。
既使属于“中性”演绎,我对第二乐章情感的厚度依旧认可,措辞虽并不精致,但曲风坦荡率直,陈述口齿清晰,有一定说服力,第三乐章缺少一些兰德勒舞曲的天然美感,节奏处理显得有些“沉”,发音还是过于的“直”了。
重头戏的末乐章演奏我个人感觉尚可,但不如第一乐章,整体上有些头重脚轻,如节奏还是有些“僵”,运转不总是那么顺畅,但在强大动态和弦推动或掩饰下,整个向前的推力基本是流畅的,合奏并不以技术性占优,虽远谈不上免强,但有的声部与分句接近演奏临界点,显得空间余地并不充足,他的长处在于对作品的“解释性”上,问题在于僵化的管弦乐捆住了手脚,导致效果并不出色,面对这样高度交响化的作品,若缺乏放达的浑然忘我的精气神,诠释就必然受到限制。

录于1976的布4在演奏上显得比布5更有经验,演奏不再追求“扎实”而转向飘逸,虽圆号对主题笨拙且音准欠佳的回应不应该,但随后的演奏显得熟稔有把握,合奏自发的推力与声部的弹性显示出排练的很充分,管弦乐把效果回报给了指挥一丝不苟的准备工作,尽管演出不是那么浓墨重彩,但这属于凤格所致,万德的布鲁克纳本身就是“瘦身”的,他的清淡风与纯净感无损于他在指挥生涯晚期才开始的布鲁克纳屡获佳绩,第一乐章无疑是“正确”的,除了“体量”稍欠,余皆没啥可挑剔。
淡雅风格的第二乐章其实很动人,万德对 Andante准确的理解占据了上风,演奏的一丝不苟与声部的有条不紊交互起作用,中提琴依旧最惹眼但不再是独角戏,轻吟沉咏的合奏与各个声部的有机衔接反倒更具魅力,一切都是如流水般的自然,你再听听谐谑曲,迅捷伶俐、强劲警觉,比布5的第三乐章强多了。
颇为精彩的第四乐章为演奏画上了完满句号,这样提振信心的演奏说明万德已经为录制布交全集做好了准备,它不仅简明扼要,而且毫无在布5里面“僵化”的弊端,该有的都有,演奏舒放自如又无一挂漏。

布3录于1981,万德选用了1889最终稿——也就是最简短的那一稿,演奏能介入一流之列吧,虽谈不上是完美,在一些细节上还有待提升,但我以为能立于杰出的约胡姆、卡拉扬版之侧,尤其在稳健的节奏、强大的管弦乐声响、清脆敞亮的音色上,显示出万德对布交的理解与成熟设计,合奏的平衡与一致性尤其令我满意,包括铜管在内、没有一个声部“冒”出来,典型的德奥思路,但又绝无扼杀铜管的威力,听听第一乐章几个高潮段落,铜管声音铺的很开,能量依旧逼人。
我欣赏万德在adagio 乐章节制有度的抒情性,既动人又不“过”,音响浓密但温馨合宜,演奏真诚不做作,第三乐章演奏的简洁有效,特别是对节奏的调度,迅捷而质感,A与B的对比性自然大方。
听说这张唱片曾获德唱片大奖,它打动我的其实很简单——恰到好处,万德对复杂音乐材料的整合能力、布局的自然与合理、管弦乐恰如其份的演奏都可圈可点,听听他对有难度的第四乐章架轻就熟的处理,颇显出他举重若轻的本事。


万德于1988-1995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汉堡)现场录制了布交3-9号,这版布3录于1992,距与科隆的录音过去了11年,仍使用1889稿。
相对于1981科隆版,此版录音在交响视野的宽度上有所提升,录音效果上有优势,但演奏本身无大异,《企鹅唱片》挑逗说此版演绎比科隆版强的多的说辞其实并不存在,当然有差别,但演绎上的差别细微,如果说哪版更具特点,我反倒认为1981科隆版的演奏精神意念更集中、音乐效果更鲜明。
第一乐章的老练沉稳是能感觉到的,布局合理、节奏沉稳、音场宽阔、动态的空间感充裕,会有听家喜欢这样老辣的成熟感,我不赞同的是“强的多”,因为这样的判断缺乏事实依据,你不能把录音效果的差异与演奏水准混为一谈,那是两个概念上的事,包括Adagio乐章同样如是,录音之间有差异,但演奏本身的差异或水准几乎可忽略不计,都是不错的抒情乐章,我不否认好录音给听感带来的快感,但这与演奏水准无关。

布4录于1990,仍是现场版,录音有些沉闷,音场偏狭窄,这都是不利因素,声音效果与科隆1976版明显不同,第一乐章演奏不那么“灵动”,但雄健有力,颇有气势,速度也偏快,这就要看你更倾心于哪种风格,我个人欣赏科隆版,我以为它在灵动飘逸中的展开听起来更舒展些,但公平的说,NDR版如虹的气势、理性的弱奏、由弱渐强的壮观同样惹眼,两版的铜管都很冷静,都吻合于万德不刻意追求“大兵团重武器”的演奏设计,再听听他的第二乐章,中提琴的理性静观颇令我心颐,我由衷地欣赏这样不动生色的抒情,它更易直入心扉,接下来的“阐述”雄辩而光彩,这样的自然过程所达到的高潮(13,22分)很有份量,其实万德并未刻意的求“动态”,他的第三乐章同样不乏灵动之笔,B段的三重奏真稳,使得对比很有效果。
第四乐章对第一主题演奏的说明性还是不错的,虽然黑暗的色彩不那么浓烈,英雄主题也不那么气宇轩昂,但从万德布鲁克纳的风格来看,也就是这样的“动态峰值”了,尽管听起来有些不过瘾,还算精彩的结局或能给些“补尝”。

布5同样是与NDR1989年的现场版,同样是走偏于清淡风雅的“舒伯特模式”,呈示部开声的轻微与铜管爆吹的对比效果不错,但铜管的降G大调三和弦(3 5 1)并未吹奏出每个音阶的清晰性,声音的棱角不够鲜明,这样声音棱角不够清晰的线性在后面的长线旋律中亦有出现,直到第二主题出现,他速度略慢的稳健阐述我并不排斥,我也愿意看到稳健的布鲁克纳,第二主题弦乐的密度和笔力都不错,管乐与弦乐聚积起来的精神气质虽并不强悍,还是偏“软”了一些,但合乎布5作品本身的要求,自然,第一乐章重量感不够充足是可以预料到的,需要提示的是:万德不是达不到,而是设计或风格本身如此,万德的布交理念决定了他不可能采用大轰大鸣的“瓦格纳模式”。
第二乐章双簧管快进了半拍,吹奏的主题给我感觉一般,两个主题的转换也有些“迟疑”,亦步亦趋的节奏还是有些“僵”,其二,更关键的是铜管的威力不够,而C大调对比主题温暖的抚慰性也稍差了点,演奏就难免有点“照本宣科”,你不能说它哪不好,但它似乎被表相化了,缺少“点睛”的灵魂一笔。
谐谑曲的节奏感我仍然不满意,处理并不精巧,速度没问题,但他的拍感(重轻律)仍然不够鲜明,也不够凌利,这让演奏失掉了部分情趣。
末乐章处理的几个主题“闪现”和第一赋格段落的呈示,比较前三乐章演奏的要“正确”,随后在节奏上也有一些生机涌动,这是好现象,尽管演奏出来的精神还是略有些“散”,但大赋格的“形体感”逐步成形,对位的“点位感”明晰,力度变化也恰当,这样味道就出来了,这样的演出才配得上君特·万德,当然,NDR本就属二线乐团,你不能要求它们分分钟都精湛,但他们的末乐章和最终结局符合预期。


链接: https://.com/s/1ZnPYrF_wuE-v7_ezhmg0dw?pwd=m55j 提取码: m55j

链接: https://.com/s/1tUNLI3RU0PrHVxQAcFiDAQ?pwd=v4ma 提取码: v4m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2
发表于 2025-4-16 08: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3
发表于 2025-4-16 21: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16 07:59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八 - 万德(一)



我以前上传过一版DVD的布4(1990,6,24),发现和RCA的NDR这套里的布4(1990,6,17~19)相隔很近!老Wand够拼的。
BTW,楼主的NDR版上错了菜,难道俺是第一个发现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4
发表于 2025-4-16 23: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Bruckner&Mozart-Bohm:

Bruckner-S3&4-Bohm+WP [2SA] PROC-2316&7 2021
magnet:?xt=urn:btih:40FD4E5B117546B491FDC4BE649C44FED0C0D210
DSD remastering from the original analogue master tapes by Classic Sound in XII.2020

Mozart-Requiem-Bohm+WP [SA] PROC-2341 2021
magnet:?xt=urn:btih:B7472E490ADE6F1A18000096C844F591C69CC063
192kHz/24bit remastering from the original analogue master tapes by Emil Berliner Studios in 2021

20多年前从母带96K提取过,除Mozart曲目外,Bohm其它高码环球在全球发行的数字版很少,都拿到日本转做SACD去了。
目前网上流传的Mozart的安魂曲192K是十年前SACD转的,在50KHz左右切了一刀,不一定是正式发行的数字版。布四全球发行的是蓝光,除日本的SACD外,查不到数字高码版信息。
模拟母带能保存多久,相隔20来年年,也磁化的不少。
近五年的DSD,若是以DSD256从母带提取,转成176/192K,应该不比DSD64的SACD.ISO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7 07: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wpx426 发表于 2025-4-16 21:27
我以前上传过一版DVD的布4(1990,6,24),发现和RCA的NDR这套里的布4(1990,6,17~19)相隔很近! ...

瞅了一眼,两个链接,一个WDR,一个NDR,没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6
发表于 2025-4-17 1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17 07:17
瞅了一眼,两个链接,一个WDR,一个NDR,没错啊

有意思,我昨天看时是Karajan的布3,4。对了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7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07: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名家名盘之4:傅聪篇之四《贝多芬第4&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
唱片:Meridian(英国子午线唱片公司) CDE 84494-1  1989出版,2005年再版,  分别由华沙小交响乐团和波兰室内乐团协奏

评介:这是一版我甚爱的、标新立异的贝多芬第4钢协,首版于1989年,以正统眼光看,傅聪的设计与处理很特别,不仅速度奇慢,与众不同的重轻律使得节奏有些故弄玄妙,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结构被“拉长了”,我以为略嫌松散,但他对音色与音粒的“锻造”超棒,流利中的五光十色,温暖中的骨感音质,行走中的灼灼热度,包括由重音带动起鎏光溢彩的光带音群,煞是好听,我欣赏他的重音和弦,力度够强又夹带着炫目的光泽与浓浓的暖意,他的第一乐章以超高能的走键技巧、个性化的敏锐音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上的不足,他为这版贝4钢协重重烙上了“傅聪标签”,这样的演奏,原旨主义者恐怕不会认同,但若足够包容,他超一流的触键技巧与独特的艺术说服力不容忽视。

结构松散的演奏一般会淡化主题(主线),这是“擀长”的后果,贝多芬这部第4钢协与他惯长的写作风格很不同,第一乐章几乎始终由纤细的深沉的歌唱性旋律构成,抒情与诗意的因素尤为明显,所谓的“正*量”含量较低,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傅聪动用各种技术手段,放大作品的抒情性与诗意因子,为此不惜放慢速度,使之更为浓墨重彩,但凡事皆“收之桑榆、失之东隅”,谁也不可能占尽四方,节奏拖曳之后,结构松散就在所难免,演奏甚至有可能出现“断点”,但技术性与艺术性因子陡增,个中好恶,全看取舍,我不主张求全责备,那未免就过于苛求了,更何况他指下的后两乐章、特别是他大写意般浑然天成的第二乐章,既使再苛求者,怕也没啥可挑剔的。

值得赞赏的还有在Jerzy Swoboda(1953- 波青年指挥家)率领下华沙小交响乐团严丝合缝而又丝丝入扣的协奏,不愧是与傅聪合作多年的老友乐团,水准与默契程度,特别是呈示部在如此慢的节律之下,合奏不飘不坠,颇令我惊喜。

海顿的D大调弹的真是轻松,带着阳光海滩般一览无余的惬意,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休闲音乐来听。


链接: https://.com/s/1X4qMMAZVyKxHL--5-NBHVA?pwd=me7b 提取码: me7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8
发表于 2025-4-19 08: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19 07:24
名家名盘之4:傅聪篇之四《贝多芬第4&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
唱片:Meridian(英国子午线唱片公司)  ...

这唱片如果他爸听了会说,这肯定不是贝多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9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09: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九 - 万德(二)


90年代末至2001年,万德与BPO合作现场录制了布4.5.7.8.9号作品,布4录于1998,彼时万德年界86岁,仍能感觉他精力充沛。
第一乐章呈示部对声部的组织不够严密,但随后渐趋严整,演奏依旧干练旷达,速度掌握尚能保持着紧凑而有序,管乐部分不如弦乐那么有效,偶见铜管压木管的现象,动态幅度也并不强烈,但效果不错。Adagio 乐章的演奏保持着柏林爱乐的传统——突出整体性,中提琴并未从声部突出来,但我并未看到这样“整体性”演奏的优势,管弦乐合奏,我一向不赞同压迫性的扼杀声部的个性,除非它对整体造成了“伤害”,但得说明:此版弦乐的凝聚力和抒情性并不减色,所生发的情感高潮足以感人,柏林爱乐合奏的水平的确不凡,极为“耐听”。
从谐谑曲乐章高度的组织性中可以看到万德的确宝刀不老,基本不减速,而且够精细,BPO当然有长期演奏布鲁克纳的传统惯性,但万德的临场指挥更乃功不可没,头脑相当清晰,再听听他在内容庞杂第四乐章的表演,演奏颇显得宽阔恢宏,很具自信力,你当然不能指望一位86岁老人还能“字字珠玑”,我唯一不满意的是他突然就放慢速度,让音乐思绪兀然中断,但就整体讲,强于NDR版。

颇为“神似”的一版布5,录于1996,晚年的万德不再简约轻雅,转而不吝笔墨,以浓墨重彩去勾画布5巍峨壮观大教堂的“圆弧顶”,第一乐章褐黑的浓烈色彩、虔诚的僧侣队列、重若千钧的动态和弦,意谓着诠释回归于作品的“宗教本质”,这才是真正的布鲁克纳,一音一符都具有追随般的亲合力,他的“神似”能感染我,我不会再去苛求每条分句的合奏技术上是否“精准”,演奏步伐是否“迟钝”,精神气质才是最重要的,我所说的精神气质首先是指演奏是否贴近作品精神,况且也不能要求一位迟暮老人棒下的乐队如其盛年期那样“精准”,况且柏林爱乐实在没的可说,强大的铜管大为增色,再加上壮观的弦乐,铺天盖地,满台生风。
第二乐章的“起承转合”符合布鲁克纳,弦乐的笔力与“尺度感”同样吻合于情感抒发的需要,保守的速度与稳健的节奏正是阐述布鲁克纳宗教情结必须的前题条件。
就连鲜活的谐谑乐章都透着暮年君特·万德超稳健的指挥风度,没啥个性发挥,演奏严格尊循谱面信息,尽力于展示作品的“本来面目”,囫囵于严格尊循作品的诠释需要,就连本可以“摇”起来的谐谑曲也掩旗息鼓,一敛锋芒,能真正改变人的只有年龄,有些东西,只有到了那个年龄,才能真正懂得,颇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境界。
我个人超爱这版第四乐章,这是真正“开悟”的第四乐章,气度神韵直逼切里比达凯,甚至尤有过之,演奏雄浑与清透兼而有之,思维与效果兼而优之,灵魂与实体兼而备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听听第7.08分超稳健的铜管开启的第二赋格主题所引起其它声部一连串悠远回声,如群峰朝拜、万众欢呼,聚积的群体回应将“调中心”的磁性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庞大的队列最终朝着“终极目标”、迈着坚实的步伐开始义无反顾的前行了,而万德将这个伟大过程展演的精彩无比、激荡人心。

链接: https://.com/s/1eU7mEHWuOQ3MAusu7PIS5Q?pwd=tpy8 提取码: tpy8



Profil Hanssler 版布5与慕尼黑爱乐团合作录于1995,2006再版,你可以把它看作1996 BPO版的姊妹篇,演奏气息与措辞方式基本一致,DNA是一样的,如果说不同,乐团的风格与布鲁克纳演绎传统和惯性有所差别,但这样的差别在万德棒下遗憾的被“中和”了一些,咋说呢,慕尼黑爱乐的布鲁克纳气息感更“纯粹”,铜管更纯净,它们演奏布鲁克纳只需万德给个“大纲”,讲清要点,“主动性”会激发出来,无须外力强推,这就是我说的“惯性”使然,它自如流泻,因而两版在第一乐章小有差别,慕尼黑爱乐在一些慢速段落中更具有自主意识,高潮乐段收放自然,但出乎意料的突出了定音鼓和大鼓作用(其实有的分句没有必要,如第18.26分),演奏似乎更有重量感,但这样倚靠打击乐换来的重量我并不欣赏,BPO 版胜在神似与亲合力,它们追随的布鲁克纳气质端正,在合奏声音上,BPO是雄浑,慕尼黑饱满清澈,尤其铜管,绝非一味的“爆”,对音压与音色的控制非常见效果,极有个性。
第二乐章的双簧管很漂亮,正宗的慕尼黑味,超棒的C大调第二主题无可挑剔(第2.07分)它温暖抚慰,带入感颇强,每位听者都能感受到万德在这两个主题上的真诚情感,而走向庄严的高潮是以嘹亮清澈的齐奏来表现的,再听听随后演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线条,清晰鲜明,浓淡相宜,透着温暖。谐谑曲相对一年之后的BPO版多了律动性与鲜活气息,强调了不同节奏的对比与向前的推动力,演奏富于起伏。
第四乐章的精神气质与BPO版类同,都属于贴近布鲁克纳精神的演绎,但细节的合理性和措辞的亲合力还是BPO版处理的更熨贴一些,慕尼黑爱乐的弦乐在这个乐章里略显得“矜持”,推进过程有些偏于强调了节奏,这当然并非是常态,因而并未明显影响大气脉的通畅。

布4录于2001年,取材于9月13-15日的三场音乐会,演奏的“云淡风轻”,到处一副熟透了的样子,万德尤如信手捻来,颇显得举重若轻,可谓事半功倍,与1778-80稿本的简洁干净一拍即合。
我欣赏如浅雾笼罩下朦胧而带有神秘感的第一乐章呈示部,初听感觉动态幅度偏轻,但它有味道,到了万德这样的年龄,由追求力度层次的技术指标转而追寻演绎的更高层次——境界,开始留恋于中欧美景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但他棒下的“动态”却照样显示出随性而惊人的壮观,听听8.45分这一段,蓬勃而起,自如漫延,毫无生硬和免强挣扎之态,铜管完全“隐入”乐队之中,而不是突出来,这样的指挥意图更高明,难怪他能“老来香”,70多岁才开始享誉欧美,很快博得布鲁克纳专家的美名,再听听他尾声段落豁达安颐而又拔地而起的演奏——精彩。
我也许是岁近晚境,很能理解与赏识第二乐章如闲庭信步却又有几分悲悯的情怀,当人为自己唱响“葬礼进行曲”时通常已至达观境界,会有留恋不舍,却早已不惧,听听他太上忘情般的中提琴和他的“阐述”(6.52分),自信高雅、雄辩冷静,整个乐章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之下稳步前行,再听听从第13.31分开始的高潮段落,绝不再追求“大轰大鸣”,但清透的音响韵致丰腴,意境达观。
后两乐章同样精彩,特别是往往于平静中拔地而起、气象万千的第四乐章,听吧,无须再言。


链接: https://.com/s/1uQHDCg73xsragP-ZQEmMdg?pwd=4kfr 提取码: 4kfr

CD2a.jpg (27.95 KB, 下载次数: 12)

CD2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0
发表于 2025-4-20 09: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29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