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九 - 万德(二)
90年代末至2001年,万德与BPO合作现场录制了布4.5.7.8.9号作品,布4录于1998,彼时万德年界86岁,仍能感觉他精力充沛。
第一乐章呈示部对声部的组织不够严密,但随后渐趋严整,演奏依旧干练旷达,速度掌握尚能保持着紧凑而有序,管乐部分不如弦乐那么有效,偶见铜管压木管的现象,动态幅度也并不强烈,但效果不错。Adagio 乐章的演奏保持着柏林爱乐的传统——突出整体性,中提琴并未从声部突出来,但我并未看到这样“整体性”演奏的优势,管弦乐合奏,我一向不赞同压迫性的扼杀声部的个性,除非它对整体造成了“伤害”,但得说明:此版弦乐的凝聚力和抒情性并不减色,所生发的情感高潮足以感人,柏林爱乐合奏的水平的确不凡,极为“耐听”。
从谐谑曲乐章高度的组织性中可以看到万德的确宝刀不老,基本不减速,而且够精细,BPO当然有长期演奏布鲁克纳的传统惯性,但万德的临场指挥更乃功不可没,头脑相当清晰,再听听他在内容庞杂第四乐章的表演,演奏颇显得宽阔恢宏,很具自信力,你当然不能指望一位86岁老人还能“字字珠玑”,我唯一不满意的是他突然就放慢速度,让音乐思绪兀然中断,但就整体讲,强于NDR版。
颇为“神似”的一版布5,录于1996,晚年的万德不再简约轻雅,转而不吝笔墨,以浓墨重彩去勾画布5巍峨壮观大教堂的“圆弧顶”,第一乐章褐黑的浓烈色彩、虔诚的僧侣队列、重若千钧的动态和弦,意谓着诠释回归于作品的“宗教本质”,这才是真正的布鲁克纳,一音一符都具有追随般的亲合力,他的“神似”能感染我,我不会再去苛求每条分句的合奏技术上是否“精准”,演奏步伐是否“迟钝”,精神气质才是最重要的,我所说的精神气质首先是指演奏是否贴近作品精神,况且也不能要求一位迟暮老人棒下的乐队如其盛年期那样“精准”,况且柏林爱乐实在没的可说,强大的铜管大为增色,再加上壮观的弦乐,铺天盖地,满台生风。
第二乐章的“起承转合”符合布鲁克纳,弦乐的笔力与“尺度感”同样吻合于情感抒发的需要,保守的速度与稳健的节奏正是阐述布鲁克纳宗教情结必须的前题条件。
就连鲜活的谐谑乐章都透着暮年君特·万德超稳健的指挥风度,没啥个性发挥,演奏严格尊循谱面信息,尽力于展示作品的“本来面目”,囫囵于严格尊循作品的诠释需要,就连本可以“摇”起来的谐谑曲也掩旗息鼓,一敛锋芒,能真正改变人的只有年龄,有些东西,只有到了那个年龄,才能真正懂得,颇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境界。
我个人超爱这版第四乐章,这是真正“开悟”的第四乐章,气度神韵直逼切里比达凯,甚至尤有过之,演奏雄浑与清透兼而有之,思维与效果兼而优之,灵魂与实体兼而备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听听第7.08分超稳健的铜管开启的第二赋格主题所引起其它声部一连串悠远回声,如群峰朝拜、万众欢呼,聚积的群体回应将“调中心”的磁性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庞大的队列最终朝着“终极目标”、迈着坚实的步伐开始义无反顾的前行了,而万德将这个伟大过程展演的精彩无比、激荡人心。
链接: https://.com/s/1eU7mEHWuOQ3MAusu7PIS5Q?pwd=tpy8 提取码: tpy8
Profil Hanssler 版布5与慕尼黑爱乐团合作录于1995,2006再版,你可以把它看作1996 BPO版的姊妹篇,演奏气息与措辞方式基本一致,DNA是一样的,如果说不同,乐团的风格与布鲁克纳演绎传统和惯性有所差别,但这样的差别在万德棒下遗憾的被“中和”了一些,咋说呢,慕尼黑爱乐的布鲁克纳气息感更“纯粹”,铜管更纯净,它们演奏布鲁克纳只需万德给个“大纲”,讲清要点,“主动性”会激发出来,无须外力强推,这就是我说的“惯性”使然,它自如流泻,因而两版在第一乐章小有差别,慕尼黑爱乐在一些慢速段落中更具有自主意识,高潮乐段收放自然,但出乎意料的突出了定音鼓和大鼓作用(其实有的分句没有必要,如第18.26分),演奏似乎更有重量感,但这样倚靠打击乐换来的重量我并不欣赏,BPO 版胜在神似与亲合力,它们追随的布鲁克纳气质端正,在合奏声音上,BPO是雄浑,慕尼黑饱满清澈,尤其铜管,绝非一味的“爆”,对音压与音色的控制非常见效果,极有个性。
第二乐章的双簧管很漂亮,正宗的慕尼黑味,超棒的C大调第二主题无可挑剔(第2.07分)它温暖抚慰,带入感颇强,每位听者都能感受到万德在这两个主题上的真诚情感,而走向庄严的高潮是以嘹亮清澈的齐奏来表现的,再听听随后演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线条,清晰鲜明,浓淡相宜,透着温暖。谐谑曲相对一年之后的BPO版多了律动性与鲜活气息,强调了不同节奏的对比与向前的推动力,演奏富于起伏。
第四乐章的精神气质与BPO版类同,都属于贴近布鲁克纳精神的演绎,但细节的合理性和措辞的亲合力还是BPO版处理的更熨贴一些,慕尼黑爱乐的弦乐在这个乐章里略显得“矜持”,推进过程有些偏于强调了节奏,这当然并非是常态,因而并未明显影响大气脉的通畅。
布4录于2001年,取材于9月13-15日的三场音乐会,演奏的“云淡风轻”,到处一副熟透了的样子,万德尤如信手捻来,颇显得举重若轻,可谓事半功倍,与1778-80稿本的简洁干净一拍即合。
我欣赏如浅雾笼罩下朦胧而带有神秘感的第一乐章呈示部,初听感觉动态幅度偏轻,但它有味道,到了万德这样的年龄,由追求力度层次的技术指标转而追寻演绎的更高层次——境界,开始留恋于中欧美景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但他棒下的“动态”却照样显示出随性而惊人的壮观,听听8.45分这一段,蓬勃而起,自如漫延,毫无生硬和免强挣扎之态,铜管完全“隐入”乐队之中,而不是突出来,这样的指挥意图更高明,难怪他能“老来香”,70多岁才开始享誉欧美,很快博得布鲁克纳专家的美名,再听听他尾声段落豁达安颐而又拔地而起的演奏——精彩。
我也许是岁近晚境,很能理解与赏识第二乐章如闲庭信步却又有几分悲悯的情怀,当人为自己唱响“葬礼进行曲”时通常已至达观境界,会有留恋不舍,却早已不惧,听听他太上忘情般的中提琴和他的“阐述”(6.52分),自信高雅、雄辩冷静,整个乐章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之下稳步前行,再听听从第13.31分开始的高潮段落,绝不再追求“大轰大鸣”,但清透的音响韵致丰腴,意境达观。
后两乐章同样精彩,特别是往往于平静中拔地而起、气象万千的第四乐章,听吧,无须再言。
链接: https://.com/s/1uQHDCg73xsragP-ZQEmMdg?pwd=4kfr 提取码: 4kf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