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一 卡拉扬EMI版布7
与布鲁克纳其它几部交响作品的艰难历程相比,布7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间慢乐章Adagio,布鲁克纳是把它作为瓦格纳“安魂曲”来完成的,此作构思于1881年,1883年完成,结稿日期是4月21日,瓦格纳于1883年2月14日去世,而Adagio的草稿完成于1883年1月22日,从日期上看与瓦格纳的去世并无关联,布鲁克纳自己解释,在开始写作时他心中已经预感到瓦格纳死亡的阴影,这个“阴影”使他在开始此乐章创作时就制定了乐章的主题,他在给他的学生菲力克斯·莫特尔的信中这样说:“一天回到家我突然感到悲哀,我想大师不可能活的很久了,这样我就得到了升C小调的Adagio主题”,事实也如此,第二乐章Adagio的挽歌主题贯穿始中,一开始就由被称之为“瓦格纳大号”来呈示,瓦格纳大号又称为“拜罗伊特大号”,是传统大号与圆号的混合,这恰是瓦格纳亲自设计独创的乐器,设计缘由是为它的不朽名剧《尼伯龙根指环》(1854年始创),这种乐器的音色暗淡深沉、浑厚,介乎于圆号的圆润与长号的庄严之间,在布鲁克纳之前,没有任何人在交响作品中使用过它,而这部作品用上了四只瓦格纳大号,我们会在Adagio开始的主题上听到它。
把注意力局限于第二乐章是远远不够的,第一乐章才是这部庞大作品的真正“主宰”和调性中心,内容非常丰厚,它几乎是用平静庄严的语调勾勒出人生之旅,调式丰富、情感真挚、色彩浓郁,情感上,集温馨、沉思、困惑、激动交织于一体,主题由小提琴的震音衬托,由大提琴和圆号以向上穿越两个八度开始这个绵延悠长的主题,这个主题的三和弦(1 5 1 3)够成整部作品的中心动机,它渐趋高昂,随后由小提琴、中提琴接过,在一个八度上继续,并形成乐队合奏,副部主题出现在2.33分,由双簧管与单簧管演奏出一条温馨又略带幻想色彩的旋律,这个副部主题内涵丰盈,同时富于情感性与思考性,长久绵延,并经由各个声部不断深化,至4.51分由弦乐再度呈现时已演化的极具温存色彩,不待停留便很快走向昂然,引出一个小高潮,不间断的在5.47分由弦乐以轻微端正的步态奏出第三主题,再一次引出一英雄般的高潮过后,进入这三个主题的展开部,它以对比、对置、对位化的模式演进,情感与音响性同时加深,一步步将演奏引向浓重、严峻、雄浑与刚健,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充,音响性、情感、思维被布鲁克纳有机交织于一体,不断地向英雄般的抒发迈进,又不断回归于人性的温暖和品味人生的曲折之中,典型的布鲁克纳方式,而在17.07分开始的、稳健的、不动生色的、渐进的高潮,则如生命之旅终于回归于一澄明的安颐所在,周边布满天堂般的光明与亮色!万物为之撼动摇曳、疲乏的心灵可在此得已长久的安歇,恰如英雄的复归!
第二乐章升c小调,开声就是用瓦格纳大号吹奏的挽歌主题,待完整呈示后,不经反复,立既与以一条和缓温暖的纯弦乐的对比性旋律(升c小调的关系大调E),这是一个建立在上行三度音的音型,脱胎于第一乐章中心主题,它与挽歌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完全从悲哀中脱离开来,用以与死亡对抗,它代表了布鲁克纳的精神所在,并发展成为这个慢乐章真正的精神主导,这个上行大三度音型后来在再现部形成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巨大高潮。而最为感人的旋律出现在4.25分,在瓦格纳大号的悲伤旋律后,由大提琴和声伴奏,小提琴群再次演奏出令人心动的美妙旋律,氛围变的温馨而宁静,经过两次转调,再度进入葬礼音乐,曲式也同时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是音乐变形与情感生华的过程,各种素材演化、模进、转调、变形,而情感也一步步推向纯净与升华,其中尤以挽歌主题与上行三度音得到强调,特别是对比性的上行大三度音型,一步步演进、拓展,直至发展成一巨大高潮,精神演化到无比的庄严与凝重,15.28分再现挽歌主题后,精神与情感以音乐的变形而陡然为之一变,上行大三度牢牢主宰了整个乐队,巨大的高潮撼天动地,震聋发聩,令人精神陡颤、振奋不已,像一个最终结局的完成,音乐再度复归于宁静之中,长笛如银、圆号沉挽、长号灿亮庄严,依次在空中划过,似乎为英雄的盖棺添威助色,之后,所有的声音都趋于宁静,只有天堂的花卉灵草环绕于英雄周边。
后两乐章不必详说,第三乐章的谐谑曲情趣为之一变,好像死亡从来就没有发生,显得热情、爽利,似乎是一番出自心底的欢娱与追逐,振颤如巨人的脚步,巨大的跺脚声甚至带有几分游戏与谐趣色彩,三声中部是哀痛的旋律,但很快又回到明朗的兴高彩烈中。第四乐章相对前三个乐章音乐性格不那么鲜明,音乐似乎是在回味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并以与第五交响曲的赋格有几分类似的圣咏旋律与之相对比,尾声有一个巨大的高潮结束全曲,除此,音乐并未形成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尽管卡拉扬与以明显的强调并做的足够好,仍难掩其“疏离感”。
看得出卡拉扬对布7情有独钟,据我所知,录音室版一生至少录了三次,此其一,七十年代还有一全集版,再就是著名的1989年绝版,此版于1970-1971录于 Jesus-Christus-Kirche, Berlin,演奏咋听不大像卡拉扬,听下去才觉得带有较明显的70年代风格,平衡性出色,演奏客观冷静,乐思足够细密、显得胸有成竹,织体浓密如织,处理上庄严稳健,感觉不出哪里有明显个性化,也并未有过于倚重音响性与效果化的弊端,追求的却是演绎的贴近与布鲁克纳精神本质的传达,演奏的“布鲁克纳味”很浓,在理解、演绎、音响三个方面都算得上正宗,属一流的版本,不足在音响效果上,除了音场宽度外,与卡拉扬惯长的录音比较,效果不是很出色,尽管经DSD数码重制,声音还是显“沉闷”,色彩暗了一些,当演奏至弱奏部分时,明显能感觉声音被“弱化”,不能说听着不过瘾,但在音效上不是很理想,我听不它比wav强在哪。
链接: https://***.com/s/12JBvHhqtyuVGH4170_51xQ?pwd=n2w3 提取码: n2w3 (7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