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4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06: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名家名盘之5:傅聪篇之五《莫扎特第21、27号钢琴协奏曲》
唱片:Meridian(英国子午线唱片公司) 44892-1 1991年出版 华沙小交响乐团协奏

评介:这是莫扎特两首重磅作品,且名版众多,相对的说,傅聪此版的影响力很有限,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培拉希亚、布伦德尔、巴伦伯依姆或老一辈的柯曾、塞尔金等,我却庆幸手里有这套CD,当然,这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对傅聪由衷的敬服与欣赏,我发自心底敬服的还有朱晓枚,她的《哥德堡变奏曲》和《平均律》我百听不厌,奉为经典,华裔中,这两位都是真正醉心于音乐的音乐家,远非那些键盘匠人或音乐商人能比。

这首K467第21号的演奏毫无疑问一流,触键温和隽秀,含韵耐听,这是傅聪能成为国际一线钢琴家的首要条件,音色在晕与亮之间,可谓晕而不迷,亮而不闪,诠释上似乎直白了一些,但句型端正,措词明晰,毫无沉溺阴邪之气,再加上平衡极佳的录音,啥时拿出来听都能入耳入心,此碟受到《企鹅唱片》**(*)的评荐顺理成章,听听他耐人咀嚼的第二乐章,听听他浅吟低叹、诗韵情怀的唱咏,我是每听都留涟忘返。

K595第27号我曾看过傅聪演奏的视频,当时就惊叹于他在弹第一乐章连奏段冗长句型的从容,这份从容,只有胸有成竹的大家才有,整个乐章傅聪都在这份从容的、有条不紊的、抑扬顿搓有序的触键下完成,情绪安详而宁静,而傅聪把这种带有神奇色彩奥林匹亚式的宁静带入到第二乐章,这是那种面对生活种种磨难大彻大悟之后的平静,因而才可贵,因而才神奇,我们不仿仔细听听三声中部(第2.55分)钢琴泰然自若的陈述,我感到遗憾的是,傅聪对原谱三声中段有一定的改动,使得原谱甚为安详平滑的旋律线条有所损伤,而第三乐章对欢快情绪的表达也并不充分。


链接: https://***.com/s/1Kk-ZDC-Inn6hIUBhGtRe9w?pwd=a5ac 提取码: a5a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发表于 2025-4-21 08: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21 06:56
名家名盘之5:傅聪篇之五《莫扎特第21、27号钢琴协奏曲》
唱片:Meridian(英国子午线唱片公司) 448 ...

企鹅对傅聪评价最高的是这张萧邦,三星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傅聪演奏的萧邦 SONY SBK 53515
链接:https://***.com/s/170hF17LT5cPRkjKbxJqRTA?pwd=bix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3
发表于 2025-4-21 10: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1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一 卡拉扬EMI版布7

与布鲁克纳其它几部交响作品的艰难历程相比,布7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间慢乐章Adagio,布鲁克纳是把它作为瓦格纳“安魂曲”来完成的,此作构思于1881年,1883年完成,结稿日期是4月21日,瓦格纳于1883年2月14日去世,而Adagio的草稿完成于1883年1月22日,从日期上看与瓦格纳的去世并无关联,布鲁克纳自己解释,在开始写作时他心中已经预感到瓦格纳死亡的阴影,这个“阴影”使他在开始此乐章创作时就制定了乐章的主题,他在给他的学生菲力克斯·莫特尔的信中这样说:“一天回到家我突然感到悲哀,我想大师不可能活的很久了,这样我就得到了升C小调的Adagio主题”,事实也如此,第二乐章Adagio的挽歌主题贯穿始中,一开始就由被称之为“瓦格纳大号”来呈示,瓦格纳大号又称为“拜罗伊特大号”,是传统大号与圆号的混合,这恰是瓦格纳亲自设计独创的乐器,设计缘由是为它的不朽名剧《尼伯龙根指环》(1854年始创),这种乐器的音色暗淡深沉、浑厚,介乎于圆号的圆润与长号的庄严之间,在布鲁克纳之前,没有任何人在交响作品中使用过它,而这部作品用上了四只瓦格纳大号,我们会在Adagio开始的主题上听到它。

把注意力局限于第二乐章是远远不够的,第一乐章才是这部庞大作品的真正“主宰”和调性中心,内容非常丰厚,它几乎是用平静庄严的语调勾勒出人生之旅,调式丰富、情感真挚、色彩浓郁,情感上,集温馨、沉思、困惑、激动交织于一体,主题由小提琴的震音衬托,由大提琴和圆号以向上穿越两个八度开始这个绵延悠长的主题,这个主题的三和弦(1 5 1 3)够成整部作品的中心动机,它渐趋高昂,随后由小提琴、中提琴接过,在一个八度上继续,并形成乐队合奏,副部主题出现在2.33分,由双簧管与单簧管演奏出一条温馨又略带幻想色彩的旋律,这个副部主题内涵丰盈,同时富于情感性与思考性,长久绵延,并经由各个声部不断深化,至4.51分由弦乐再度呈现时已演化的极具温存色彩,不待停留便很快走向昂然,引出一个小高潮,不间断的在5.47分由弦乐以轻微端正的步态奏出第三主题,再一次引出一英雄般的高潮过后,进入这三个主题的展开部,它以对比、对置、对位化的模式演进,情感与音响性同时加深,一步步将演奏引向浓重、严峻、雄浑与刚健,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充,音响性、情感、思维被布鲁克纳有机交织于一体,不断地向英雄般的抒发迈进,又不断回归于人性的温暖和品味人生的曲折之中,典型的布鲁克纳方式,而在17.07分开始的、稳健的、不动生色的、渐进的高潮,则如生命之旅终于回归于一澄明的安颐所在,周边布满天堂般的光明与亮色!万物为之撼动摇曳、疲乏的心灵可在此得已长久的安歇,恰如英雄的复归!

第二乐章升c小调,开声就是用瓦格纳大号吹奏的挽歌主题,待完整呈示后,不经反复,立既与以一条和缓温暖的纯弦乐的对比性旋律(升c小调的关系大调E),这是一个建立在上行三度音的音型,脱胎于第一乐章中心主题,它与挽歌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完全从悲哀中脱离开来,用以与死亡对抗,它代表了布鲁克纳的精神所在,并发展成为这个慢乐章真正的精神主导,这个上行大三度音型后来在再现部形成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巨大高潮。而最为感人的旋律出现在4.25分,在瓦格纳大号的悲伤旋律后,由大提琴和声伴奏,小提琴群再次演奏出令人心动的美妙旋律,氛围变的温馨而宁静,经过两次转调,再度进入葬礼音乐,曲式也同时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是音乐变形与情感生华的过程,各种素材演化、模进、转调、变形,而情感也一步步推向纯净与升华,其中尤以挽歌主题与上行三度音得到强调,特别是对比性的上行大三度音型,一步步演进、拓展,直至发展成一巨大高潮,精神演化到无比的庄严与凝重,15.28分再现挽歌主题后,精神与情感以音乐的变形而陡然为之一变,上行大三度牢牢主宰了整个乐队,巨大的高潮撼天动地,震聋发聩,令人精神陡颤、振奋不已,像一个最终结局的完成,音乐再度复归于宁静之中,长笛如银、圆号沉挽、长号灿亮庄严,依次在空中划过,似乎为英雄的盖棺添威助色,之后,所有的声音都趋于宁静,只有天堂的花卉灵草环绕于英雄周边。

后两乐章不必详说,第三乐章的谐谑曲情趣为之一变,好像死亡从来就没有发生,显得热情、爽利,似乎是一番出自心底的欢娱与追逐,振颤如巨人的脚步,巨大的跺脚声甚至带有几分游戏与谐趣色彩,三声中部是哀痛的旋律,但很快又回到明朗的兴高彩烈中。第四乐章相对前三个乐章音乐性格不那么鲜明,音乐似乎是在回味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并以与第五交响曲的赋格有几分类似的圣咏旋律与之相对比,尾声有一个巨大的高潮结束全曲,除此,音乐并未形成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尽管卡拉扬与以明显的强调并做的足够好,仍难掩其“疏离感”。

看得出卡拉扬对布7情有独钟,据我所知,录音室版一生至少录了三次,此其一,七十年代还有一全集版,再就是著名的1989年绝版,此版于1970-1971录于 Jesus-Christus-Kirche, Berlin,演奏咋听不大像卡拉扬,听下去才觉得带有较明显的70年代风格,平衡性出色,演奏客观冷静,乐思足够细密、显得胸有成竹,织体浓密如织,处理上庄严稳健,感觉不出哪里有明显个性化,也并未有过于倚重音响性与效果化的弊端,追求的却是演绎的贴近与布鲁克纳精神本质的传达,演奏的“布鲁克纳味”很浓,在理解、演绎、音响三个方面都算得上正宗,属一流的版本,不足在音响效果上,除了音场宽度外,与卡拉扬惯长的录音比较,效果不是很出色,尽管经DSD数码重制,声音还是显“沉闷”,色彩暗了一些,当演奏至弱奏部分时,明显能感觉声音被“弱化”,不能说听着不过瘾,但在音效上不是很理想,我听不它比wav强在哪。


链接: https://***.com/s/12JBvHhqtyuVGH4170_51xQ?pwd=n2w3 提取码: n2w3 (7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5
发表于 2025-4-22 17: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5-4-22 17:10 编辑

卡的最后录音就是布7,80年代的布8还带了花

环球JP新出的一张SA: Bruckner-S9-Karajan+BP(66) [SA] UCGG-9237 2024
今天的新种 magnet:?xt=urn:btih:67DA52E241320029F2425EBF630F48E1D06C08F3
Recorded at the Jesus-Christus-Kirche, Berlin on 15-19.III.1966
DSD remastering from the original analogue master tapes by Emil Berliner Studios in 2024
之前Karajan高码192K和蓝光Audio中的布交是75~80年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发表于 2025-4-22 1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7
发表于 2025-4-22 19: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22 10:19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一 卡拉扬EMI版布7

与布鲁克纳其它几部交响作品的艰难历程相比 ...

不妨听听日版决定盘。上我的箱子听,我还是觉得二嫂的SACD更胜一筹。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x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日版 EMI 193352
链接:https://***.com/s/1bS1u_nPqjcuu-YfVWVw8yA?pwd=onv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8
发表于 2025-4-23 11: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22 10:19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一 卡拉扬EMI版布7

与布鲁克纳其它几部交响作品的艰难历程相比 ...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DENON 33C37-7960] Blomstedt-Bruckn...
链接:https://***.com/s/1raoSLGhmr1JFMOzn1kWU2Q?pwd=8dex

Denon发烧版布7,Blomstedt指挥布交专业户Staatskapelle Dresden,和前面发的布4算一对。感谢老钱的原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9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08: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二  卡拉扬两版布7


在我这个年龄段,多数走上古典音乐之路皆缘于卡拉扬,老卡以其广泛的涉猎、精湛的结构、严整的整体性和恢宏壮观、明亮圆润的管弦乐声音,不知启发了多少爱乐者之梦、引领多少人走上了爱乐之路,可以这样讲,从普及cm的角度看,卡拉扬铺设的路,远比其它艺术家要坚实宽广的多,很多爱乐人大多先知卡拉扬,然后才知其它,先听卡拉扬、然后再听其它,然近年来贬卡在村里似乎成了时尚,好像不贬几句卡就不够雅、不高明、不够份,特别一些所谓恶俗专家,在卡拉扬这里吃的“膘肥体壮”,却反过来大肆非议卡拉扬,如果是艺术性的真诚探讨,客观分析对待卡拉扬指挥艺术,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尤其有必要,卡拉扬的确有不足,有机会我会结合唱片展开谈,但问题在于有些人仅仅将骂卡做为幌子,热衷于在大船上折筋头,借此彰显自己是个够份的“角”,彰显自己的所谓”高端“,这就丑陋了。

卡拉扬的指挥大致分三个阶段:即60年代以前,70年代和80年代,40-50年代的卡拉扬基本上是客观主义的和托斯卡尼尼式的,当时由于与富特文格勒的宿怨,他竭力想从欧州大一统的富特文格勒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个时期的卡拉扬与富帅主观的、浪漫的、膨胀的指挥风格相对应,以客观的、现实主义的、均衡的演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在60年代达到了客观主义指挥艺术的巅峰,这个时期录制的贝多芬、勃拉姆斯、老柴等等众多唱片都体现出客观的、不偏不倚的诠释风格,个性渗入较少。70年代,似乎意识到客观主义对诠释思路的限制与瓶径效应,再加上大病初愈后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演奏开始注入个性化的浪漫色彩,音乐美学、音响效果上的思考也大量显现在演奏中,对作品的诠释更加深入,著名的“卡拉扬之声”由此形成,而到了80年代后几年,他也并未停歇对指挥艺术不懈的探索,风格更加趋于个性,这时的卡拉扬已经完全“卡拉扬化”了,思考、理解、演奏、包括独特的节奏感与律动性完全是自己的,思路更为深入但也有所偏傲,特别是柏林爱乐团的背叛打击了他,却并为击倒他,反而促使他以更为傲然的姿态来品味人生,也转而开始更多与维也纳爱乐团的合作,这个时期录制的许多唱片可以感觉到其晚年的诸多品味与余辉色彩。

1975版布7很好印证出他70年代风格,首先是速度掌握相对EMI版要严整规则一些,并没有过慢或过快的倾向,其次是管弦乐布局有着明确的集中感与一致性,因而第一乐章在结构的构筑上相对更为坚实,主题演奏的非常突出,效果我个人以为也更鲜明一些,这其实是节奏紧缩之后的一连串“联锁反应”,当速度被均衡紧缩之后,演绎的“内聚性”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因而可以这样说,相对于较为宽舒与松弛的EMI布7,DG版是“抽紧”的,织体偏硬,你听不出一点“散”或疏离的分句,演奏具有均衡但强烈的戏剧性张力,我们在第一乐章能很容易感觉到它的紧张感与整体的光洁度,而且它的第二乐章同样表现出优异的抒情性,但若论内涵的丰腴、交响视野的宽广,EMI版更有优势,它在“铺开”中相对丰富的细节展示为很多乐迷赞赏,抒情段落更加柔美,偏柔的织体显然不似DG版那样坚硬,在乐迷中也更受欢迎。

与VPO的1989布7是卡拉扬绝版片,就我个人看,虽然并非放缓速度,第一乐章甚至还稍微提速,但对声音的控制上不如70年代版严谨严密,结构的精致程度有所降低,但完成度与音响的光洁度与其它版本比较仍旧超一流,我提及这点并不是说老卡的控制力降低,而是诠释心境已发生明显变化。
与前两版显著不同是,心境更为平和了,演奏不时飘浮出天国光泽,高潮段落不再那么剑拔弩张,自主性虽仍很突出、但对乐队的控制则有意识地减降,这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能感觉出来——并未着力雕琢木管的音色,整个副部的呈示都是“舒放”的,这在以前的卡拉扬不多见,但高潮段落仍然辉煌,幅度与力度仍然强大,同时,你也能感觉出卡拉扬有意识的着力于抒情性,8.06分沁人心脾的大提琴显然是心境披露的有力一笔,与1975年柏林爱乐版另一不同的是,卡拉扬给与木管以更加松驰的位置感,而维也纳爱乐铜管的黄铜味又与柏林爱乐略带几分冷煞的萧瑟感形成对照。
对比性依然强烈,但由于老卡关注于抒发生与死的淡泊情怀,管弦乐声音尤其多了几分沉静与虔诚,这显然是精神世界微妙变化的结果,这样的变化在第二乐章尤为明显,C大调对比性第二主题是淡泊心境下的从容,到了我这年龄感触尤深,节奏设计更为宽缓,对比主题的情感性更显深遂,格外流露出一位为音乐艺术奉献一生的伟大指挥家遗言式的深情与不舍,演奏突显出了爱悯情怀,这样的余辉色彩是之前不多见的,这是一番枫林情怀与肉体将泯的结合体,令我心颤的第4.25分抒情旋律显得更为动人,整个展开部笼罩在巨大的情感漩窝中,织体的柔软与思绪的纯净、尘世的不舍与天国的光辉相互交织、难分彼此,这番隐藏在悲伤与告别中的淡泊心境、只有到了卡拉扬这样年龄与境界才能以更加从容的心态营造出来,然后又以一个巨大的高潮显示出老卡的昂然与傲骨,尾声的圆号长号特别表现出压抑与肃杀气息,令人联想到天穹萧萧、西风残照、苍海茫茫的告别场景,卡拉扬像是与自己袂别,未等尘世超度,自己先以第二乐章的葬礼音乐安顿自己,听这样的演奏,重在此情此景,音响性本身反倒无关紧要,尽管音响性与效果很杰出。

BPO:https://.com/s/1m1-J3V6n9vcEr_gguAtAtg?pwd=anvq 提取码: anvq
VPO:https://.com/s/1gLOGy8SqrvT80MrULH8LGw?pwd=h6sy 提取码: h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0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08: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wpx426 发表于 2025-4-22 19:22
不妨听听日版决定盘。上我的箱子听,我还是觉得二嫂的SACD更胜一筹。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x 卡拉扬 ...

谢链接,昨听日版flac,我觉不不差于DSD版,也许和不同的听音设备有关系吧,我不懂设备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1
发表于 2025-4-24 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2
发表于 2025-4-24 10: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24 08:37
谢链接,昨听日版flac,我觉不不差于DSD版,也许和不同的听音设备有关系吧,我不懂设备的事。

这是罗卜青菜的事,又牵涉到PCM vs DSD听感的问题了。不过听SACD最好有个native DSD解码器
我以前对Bruckner并不上心,成套的收集只有Karajan在DG和BPO的这一套,正好几种音频格式的都有,一起放在这里,有兴趣的不妨比较搞清自己到底喜欢哪种或者系统适合哪种

1) 普通CD (为方便听每部交响曲的音轨调整到一’CD'了)套装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29 648-2
链接:https://***.com/s/1GaNRoZZdJXOoF1hgVHXi6g?pwd=gbi5


2)Nos. 4-6 24bit-192KHz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Herbert von Karajan - Bruckner-Symp...
链接:https://***.com/s/1-btYqnXEVrhQ9IUdeUyCCw?pwd=jw1f

3) Nos. 4-6 SACD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Nos. 4~6 - UCGG 9112~4 SACD,Nos. 7~...等2个文件
链接:https://***.com/s/1QTof61KJkLguZzavqUy9hg?pwd=843i



4) 蓝光音频提取 Nos. 1-3 24bit-192KHz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Nos. 1-3 - BD-A 24-192
链接:https://***.com/s/1buBMSBjYB3197yQx3f-qaA?pwd=gce2


喜欢PCM的可以有一整套24bit-192KHz的高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13: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名家名盘之6:傅聪篇之六《肖赛实录: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评介:1954年8月傅聪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名列第三,并斩获演奏难度最大的“最佳玛祖卡演奏奖”,这是国人首次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这款录音,就是傅聪在最后决赛中演奏肖邦e小调第一号协奏曲的实况,当时获得第一名的是波*人哈拉谢维奇(Adam Harasiewicz 1932-),第二名是杰出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奇(Vladimir Ashkenazy 1937- )。

傅聪的演奏基本完美,我没听过哈拉谢维奇和阿什肯那奇当时的比赛录音,难以鉴别差异在哪,但一定是微乎其微的,以现代眼光看,傅聪第一乐章设定的演奏性格趋向于刚强,这符合肖邦作品演绎的发展潮流,“病恹恹”的肖邦早已不符合时代审美需求,演奏肖邦两大宗师科尔托和鲁宾斯坦走的都是这条路,但“沙龙式”的肖邦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表达肖邦作品的诗意永远是钢琴家的必修课,因而演奏肖邦,分句与措词的伸缩与弹性、旋律间微妙或微乎其微的变化能力就成为考量钢琴家最重要的标准,这就要求钢琴家对节奏、分句伸缩有极敏锐的感觉,且对音符时值的拿捏必须和旋律的诗意抒发交互吻合,若从这个标准去看,傅聪第一乐章织体的弹性足够了,音色与音粒感都相当漂亮,高音区弹的熠熠闪光,但分句的伸缩与微妙的情感表达我看并不占优势,音粒也稍硬了一些,表达还是略显直白,当然,这也要看评委对标准的理解,如果你更欣赏科尔托模式,傅聪的第一乐章就没啥可说的。

傅聪的第二乐章同样如此,情感表达颇有“太上忘情”的大家风范,而不拘泥于小情小调,每个音符都弹的稳妥有内涵,音断、衔接、力度非常“正确”,显得风雅超然,但你若欣赏更为细腻的表演,也可能会感觉傅聪在对“美”的抒发与细节还不够精细,因而,这类音乐性的比赛,选评标准的弹性空间很大,评委们对标准的理解与自身的审美情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当选手的发挥与水平相差无几时,评委自身的审美情趣几乎是决定性的。


链接: https://***.com/s/1QknklMFHGKwEq5lVT9f3yw?pwd=j6gq 提取码: j6g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4
发表于 2025-4-24 14: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5
发表于 2025-4-24 15: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分享 UCGG 9237 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6
发表于 2025-4-24 2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wpx426 发表于 2025-4-24 10:54
这是罗卜青菜的事,又牵涉到PCM vs DSD听感的问题了。不过听SACD最好有个native DSD解码器
我以前对Bruc ...

蓝光神奇的有192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7
发表于 2025-4-25 15: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4-24 08:11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二  卡拉扬两版布7

把卡爷的几版布7又听了一遍,叹为观止
发现了一个以前下载了没听过的现场,时间很有趣,1989年4月23日。AI告诉我他1989年4月24日从柏林爱乐下台,他最后的音乐会是和维也纳爱乐的布7,也许就是这个现场?DG金版的唱片信息我只看到1989年4月录音于金色大厅,日期不详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Bruckner - Symphony No.7-Karajan-vp...
链接:https://***.com/s/1irP5NlgjJ41olY2aKvxv4A?pwd=ecz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8
发表于 2025-4-25 15: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5-4-25 18:01 编辑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25-4-25 17:17您发表的回复已审核通过!
这层就重新编辑删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发表于 2025-4-25 19: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4-24 10:54
这是罗卜青菜的事,又牵涉到PCM vs DSD听感的问题了。不过听SACD最好有个native DSD解码器
我以前对Bruc ...

感谢楼主、层主等大侠分享好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0
发表于 2025-4-25 20: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金卡那套里有和维也纳的布七。好像布八马九(都带花)没放入金卡中。

其实,金卡里的唱片在稍早几年大都出过(80s首版GH)。90s金卡对声音重新处理混音(唱片上的OIBP 就是大荷花那个DG技术),按理应该像大禾花那样属于再版,应该是中价版,但金卡DG仍按GH高价版出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29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