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四 卡拉扬布8.9
这张缺少第一乐章的残缺布8很被推崇,包含单声道第二三乐章和立体声第四乐章,相对最被夸耀的是立体声的第四乐章,其实这三个乐章尽管录音时间不一,但演奏一气呵成,同样出色,区别仅在于录音方式不同,卡拉扬准确的理解和超乎寻常的控制力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比如,谐谑曲演奏直率而富于光泽,但气息超稳定,速度精确,声音平滑,称得上有条不紊。
听过慢板才明白布8在尚年轻的卡拉扬心里早扎下了深根,诠释的胸有成竹,激进与绵柔共存,不仅毫不逊色于最被称誉的第四乐章,我以为最出色的恰恰是这个慢板乐章,气息之绵延、演奏之稔熟、理解之深邃、掌控之稳健,都出我意料,他后来几版杰出的布8皆脱胎于此,DNA的“种子”是在这里种下的,我尤其赞赏小卡调度出来的浑圆气息,这是真正的浑圆天成,夹裹着如管风琴样的恢宏气息,同时代几位大师的布8、如富帅、克纳佩布施、舒里希特没有一人说超越了此版。
末乐章开声的确好,我惊叹1944就已经有模有样的立体声,而卡拉扬在齐奏的激烈动态和如祥云般稳健的稳步推演上也令我折服,再苛求的听家,在这样的演奏面前怕也很难再吹毛求疵了,声部与分句的衔接功力尤其精湛,整个乐队都被调至最佳状态,灵感互激、一动皆动,颇有“气吞万里如虎”的不凡气势,听听后两乐章的尾声,铺天盖地,天崩地裂的齐奏如大气压般席卷而来。
d小调布9,即是他自己向尘世的告别,更是最后对他的精神支柱——宗教的祷告,这样的作品一般不大好写,老布此作尤甚,终乐章已经写到了再现部,很明显已接近完稿,但改来改去,最终“未完成”便撒手人寰,如果认真听过了前三乐章,有可能会明白布鲁克纳为啥对终乐章的草稿到死都不满意,为啥最终没能完成它,写作时间其实足够充裕,资料显示,第三乐章完稿于1894,11,30,这其后的两年都用来写最终熬死他的第四乐章,改来改去的前后写了6稿都未完结,只差最后的结尾,但说实话,这个“结尾”对布鲁克纳,难度太大了,他想要一个全新的不同以往的作品,但听过前三乐章,已经能感觉到他以“力不从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内涵毫无疑问是自述性的,老布在用音乐为自己“画像”,就像他乐于仿效贝9末乐章开头一样,以弦乐d小调的震颤音开始,圆号组以低沉的语调吹奏空洞灰暗的d音三和弦,夹带着神秘的谶语气息,之后音乐的发展在雄伟、迟疑中含有期待意识,典型布鲁克纳式的音乐“三要素”,直到整个乐队八度齐奏的“英雄主题”在2.25分脱颖而出,形成震撼性的巨大高潮,在弦乐拨奏下回朔引子的第二动机后,抒情性的第二主题出现在3.47分,情感深重、姿态如匍匐祷告,但措辞严肃,语调与神情令人惊畏,第9.56分进入“再陈述性质”的展开部,这里的“陈述”更为深奥艰难,但中心调性是明确的,重震英雄主题的、巨大的八度和弦起着最终的统治作用,它是第一乐章无可争议的的“骨架”和最终目的。
谐谑曲依然是老布喜欢的“锤击节奏”,三段体,但带有新颖自由的魔幻气息,它以规律性的锤击和自由发展甚至“程序乱码”的癫狂曲调组成,沉稳的三声中部都未能改变它的“乱序”性质,当然,所谓的“乱序”有它内在音调逻辑存在,你仔细听明显能感觉到它的逻辑,这个不消说。
第三乐章Adagio,回旋奏鸣曲式,它的主旨完全是宗教性的,整个音乐主题与旋律都用于勾勒宏伟的大教堂与虔诚的圣徒形象——这是老布一生追求和交响作品的最终目的,开声就是难以“读谱”的第一主题,这条旋律充斥着大量半音,音调模糊、调性也模糊,带着自由的即兴成分与延伸性质,直到1.56分的齐奏高潮出现才以明确的音调站立在E大调上,也就是说,老布的作品,别管他的前端如何自由“运动”,调性如何模糊,它最终要朝向“调中心”,要稳稳的站在主音或主和弦之上,这才“舒服”,这就是马勒的交响作品在调性上与布鲁克纳的根本区别,换句话说:老布最终还是深信再庞大的交响篇章也必须接受“调中心”的控制,注意“控制”这两字,就像圣徒之于宗教,马勒是不管那套的,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受任何约束,包括调性。缓慢的第二主题出现在4.48分,同兀立雄壮的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尤如圣徒在喃喃经堂的虔诚吟诵,而夹在两个主题之间的则是圆号主奏一段感人的情绪化旋律,第8.38分进入展开部,分别对第一二主题做分解、重新组合与模进演绎,以产生新颖的听觉效果和更为浑厚的宗教性解释,如果听熟了,这一点不难听出来,再现部分夹杂了他的第7、8交响曲素材和弥撒曲的音乐素材,同样不难听出来。
此作的意义与份量无须说,所以版本很多,名版就能排一长串,卡拉扬分别与1966和1975录了两版,这两版没有大的差别,但有不同,其中1966的画廊版似乎曾受企鹅的不错评价,我上传的1966不是画廊版,但属同一个录音,录于耶稣基督大教堂。
演奏气质即浑厚又恢宏,主线副线的线条均勾勒的异常明亮,宽缓的速度与分明的节奏感都给我不错印象,措辞语句的说明性和解释性都良好,特别是第一乐章难与掌握的速度与节奏被老卡轻松化解,什么叫“大气”,老卡的第一乐章是个例证,他的呈示部与展开部真是“稳”,如抽丝剥茧,有条不紊,“活”干的很细密,效果是相当不错的,但以我的听音习惯,我总是不大希望演奏到高潮乐段乐队用力过猛而触及“边缘线”,而老卡的再现部有几处弦乐群的高音区演奏就是这样的状态,我对这样的“状态”有所保留——高频有些刺耳。
第二乐章很精密,很精细,几个参与声部的层次感上佳,气势上无须说,速度正确,快速度就必然带出来如流的气势,演奏的情感性在Adagio乐章里尤为撩人,第一主题后的“情感段”很受用,浓密如织的第二主题很稳健,虽略显“僵”,但它的鲜明与稳重让演奏的说明性陡增。
1975版的管弦乐对主题的呈示不似66版那样动态盎然,也不那么个性,但它的迟滞与舒展反倒成全了老布交响性的另一个境界,它演奏的间歇性与此起彼伏的绵延不绝我深以为然,我以为这样的演奏气息与呼吸感更“布鲁克纳”,我尤其赞赏他相对“中庸”而不那么极端的演奏设计,体现出对作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更加趋向于整体化、更加均衡(包括管乐与弦乐)、更加强调坚实稳定的结构。
这样思路下的第一乐章有着上佳的建筑感,而难点在于,这样的建筑感是基于宽缓稳定的节奏与速度之上,宽缓的速度设计让演绎十分周全,这样的演奏气息你别指望会“漏掉”什么,但若论音响效果,我以为1966版的录音相对更为清澈透明,我始终以为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的声学条件比后来的柏林爱乐音乐厅要好。
情绪上自然理性成份居多,老卡一向不会给表情注入更多养份,他的关注点在旋律的顺畅与和声结构之上,但厚重中不乏真诚,听听第二乐章厚实的如地壳震动的锤击旋律,他削减掉一部分作品自身的“魔幻”气息,注入如齿轮般精确、纯粹德国传统的管弦乐元素。
末乐章是整体化音乐思维的典范,这无须我说,听听Adagio乐章第一主题的呈示部,从开声到第1.48分站稳e大调的齐奏高潮,不仅仅声部合奏是均衡的,连几个关键的动机(通过转调展示)的演绎都是均衡的、整体化的,而第二主题的演奏得到了强调,用以与强大的主部主题取得平衡,这无疑都是出于对整体的考虑,展开部之强大与高效是少见的,措辞之严肃、气息之端正、呼吸感之恰当、织体之浓密都让我满意,没啥可挑剔的。
链接: https://.com/s/1U3SjNOTfEgLW6cNtbaw3_Q?pwd=23sm 提取码: 23sm (布8源自wpx426,感谢) |
|